何为猝?有个成语叫“猝不及防”,所以“猝死”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。医学上所讲的“猝死”,主要指“因病突然死亡”,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它有一个近义词——“暴毙”。
从发病到死亡,究竟多么短的时间段可以称得上“突然”呢?
事实上,关于这个时间段的界定,医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,有人认为是1个小时以内,还有人认为只要在48小时以内因病死亡的,都属于“猝死”。
然而,统计数字表明,在发病1小时以内死亡者,多为“心源性猝死”。而“心脏骤停”,就是“心源性猝死”中最凶险的一个。
在医学上,有“黄金4分钟”一说,即呼吸、心跳停止后,大脑会很快缺氧,大部分患者在4到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伤。如果患者在疾病突发的4分钟内能够得到有效的急救,复苏率在50%左右。而超过6分钟再进行心肺复苏,只有25%的人有机会存活,而且大部分要成为“植物人”。因此,及时发现、及时抢救对挽救“心脏骤停”病人至关重要。
这不,新郑市郭店镇的76岁的李某就经历了这样的惊险一幕!
2016年8月16日上午10点多,内一科东区主任张战国正在逐个查看当天的住院病人,当他来到病房李某的床前时,突然发现李某情况不对。面色苍白、口唇紫绀、出汗明显、呼之不应,张战国一查呼吸、心率,竟然为“0”。家属大吃一惊:因为李某刚刚还自行到厕所方便,如厕后自己上床休息。
这是心脏骤停!张主任立即给予心肺复苏,给李某做胸外按压,同时呼喊科室医护人员前来帮忙。仅仅几秒钟的时间,科室医护人员就赶到了李某身边。
在张主任指挥下,抢救工作有条不紊。护士长一边安抚病人家属,一边与手术室等部门进行联络沟通。
经过15分钟的抢救,始终未见李某的心脏有自主心律。此时,李某的家属已经表示理解,但医护人并没有放弃,继续进行抢救。
32分钟后,李某出现了自主心律,神志逐渐转清,心率达到151次/分、氧饱和度69%、血压:172/87mmHg,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。医生与家属沟通后,将李某转入ICU继续治疗。
内一科东区以治疗心脏病为主,所以科室的危重患者较多,加上心脏病病人病情变化极快,类似这样的行动几乎天天上演。医务人员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抢救经验,以明显高于同行的抢救的成功率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任。
而不抛弃、不放弃,一次次成功救活心脏骤停病人、创造奇迹,更是充分显示了他们对病人的高度负责和对医学的不断探索。
学海无边,技无止境。我们相信,在广大医务人员的的不懈努力下,终有一天,“猝死”一词会从医学大辞典中被抹去,人人都能健康、长寿的度过一生!
Copyright © 2015 新郑市中医院
本站文字及图片内容版权归新郑市中医院,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转载使用